人工智能及其他

不良资产转让暴增,消费贷占近七成

消金财经2025/04/21246返回列表
最近银登中心公布了2025年一季度报告,根据报告内容来看,不良贷款转让市场延续了近年来的高速增长态势。
一、行业整体:挂牌与成交规模“狂飙”,个贷不良增长成主力
2025年一季度,中国不良贷款转让市场再次刷新历史纪录。根据银登中心数据,全市场公告挂牌规模达742.7亿元,同比暴增190.5%;实际成交483亿元,同比增长138.8%。其中,个人不良贷款(个贷不良)转让成交370.4亿元,占整体成交的76.7%,同比激增7倍,成为驱动市场增长的绝对主力。

批量个人业务成交统计(2023年二季度—2025年一季度)

从历史数据看,不良贷款转让市场自2021年试点以来持续升温。2024年全年挂牌规模达2861.9亿元,同比增长87%,而2025年仅一季度的挂牌量已接近2024年全年的四分之一。这种“狂飙”态势背后,是经济下行压力下银行加速出表、消费金融公司甩卖“包袱”的集体选择。
二、个贷不良:消费贷占比超70%,平安银行成最大卖家
1. 消费贷主导,信用卡不良加速暴露
在个贷不良市场中,个人消费贷款以72.4%的占比(268.2亿元)占据绝对主导,信用卡透支、个人经营贷分别占14%和13.5%。消费贷不良的平均折扣率(3.8%)和本金回收率(6.5%)均低于个贷整体水平(4.1%和6.9%),反映出无抵押、分散化资产的回收难度更大。例如,平安银行部分逾期超3年的消费贷资产包,转让价甚至不足未偿本息的1%。

银登中心:批量个人业务资产类型结构

2. 平安银行领跑,中小银行风险隐现
平安银行以210亿元挂牌规模、50单项目数位居个贷转让榜首,占一季度总量的31%。这一动作与其2019-2022年消费贷激进扩张直接相关:彼时该行消费贷余额年均增速超30%,但风控未能同步跟进,导致不良率攀升至2.8%。尽管2024年起平安银行通过压降消费贷余额(同比减少12.95%)优化结构,但历史遗留问题仍需时间消化。

其他主要参与者中,华夏银行、江苏银行、浦发银行挂牌规模均超50亿元,招联消金以47.9亿元位列消金公司第一。值得注意的是,国有大行目前转让规模较小,但未来可能因消费贷扩张加速而加大处置力度。
三、价格走势:供需失衡致折扣率持续下滑

银登中心:批量个人业务平均折扣率及平均本金回收率走势(2023年二季度—2025年一季度)
1. 个贷转让价格不足“一折”
一季度个贷不良平均折扣率仅4.1%,连续两个月下滑,较2024年四季度的4.8%进一步走低。以消费贷为例,部分资产包转让价甚至不足未偿本息的4%。例如,厦门金美信消费金融转让的不良资产包未偿本息1.8亿元,起拍价仅479.1万元,低至0.26折。

2. 逾期时间成定价“分水岭”


银登中心:批量个人业务平均折扣率及平均本金回收率(按逾期时间)(2025年一季度)
银登中心数据显示,逾期时间与回收率呈显著负相关:

• 1年-2年逾期资产:平均折扣率6.8%,本金回收率8.9%;

• 3-4年逾期资产:折扣率骤降至3.6%,本金回收率6.4%;

• 5年以上逾期资产:折扣率仅1.8%,近乎“废纸价”。

银登中心:批量个人业务平均折扣率及平均本金回收率(按资产类型)
这种梯度差异反映出市场对长账龄资产的悲观预期——随着时间推移,催收成功率大幅下降,资产包价值加速缩水。
3. 对公业务价格分化明显

• 单户对公:平均折扣率39.8%,回收率48%,但环比下降;

• 批量对公:折扣率18.6%,回收率28.1%,抵押类资产仍具一定吸引力。
价格低迷的核心原因是供需失衡:银行不良生成速度加快(2024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.3万亿,不良率1.5%),而受让方需求有限,导致市场呈现“买方主导”特征。
四、市场参与方:股份行与消金公司主导

(2025一季度主要参与主体)

1. 出让方结构:股份行与消金公司“扛大旗”

• 股份制银行:
一季度未偿本息成交规模203.6亿元,占总成交额的42%,成为最大卖家;

• 消费金融公司:首次超越地方AMC,以143.8亿元规模(占比29.7%)成为第三大出让主体,招联消金、南银法巴等机构密集甩卖逾期超1000天的资产包;

• 城商行与国有大行:分别以93.4亿元、41.3亿元位列第二、第四。

(2025一季度主要参与收购主体)
2. 受让方格局:地方AMC主导,但竞争加剧
地方AMC以324亿元承接规模(占比67%)稳居最大买家,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(如四大AMC之一的中国信达)以159亿元(占比33%)争夺优质资产包,显示出市场对抵押物充足、处置路径清晰的资产包争夺激烈。

五、风险与挑战:经济周期与政策调整的双重压力

1. 经济下行加剧信用风险
居民收入增长放缓、部分行业就业波动,导致消费贷逾期率攀升。尤其是2022-2024年发放的贷款,正进入不良暴露高峰期(滞后周期1-3年),未来转让规模可能进一步扩大。

2. 监管政策的两面性

• 试点扩容:2022年第二批试点将城商行、农商行纳入,推动市场扩容;

• 合规高压:2024年实施的《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》将不良认定标准从90天提前至60天,拨备覆盖率要求从120%提升至150%,迫使机构加速出表。

六、未来展望:市场扩容与生态优化并行

1. 短期预测(2025-2026年)

• 规模扩张:全年不良贷款转让规模或突破2000亿元,消费贷占比维持70%以上;

• 价格博弈:折扣率可能进一步下探至3%-4%,但AMC专业化能力提升或局部改善回收率。

2. 长期趋势

• 证券化与科技赋能: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扩大,区块链技术用于资产包透明度管理;

• 差异化定价:基于大数据构建逾期时间、区域、职业等多维度定价模型,减少“一刀切”折价。

结语:市场亟需构建良性生态

当前不良贷款转让市场仍处于“规模驱动”阶段,价格竞争与处置效率的矛盾突出。未来需通过政策引导(如税收优惠)、参与者多元化(引入外资AMC)、技术升级(AI催收、智能估值)等手段,推动从“快速出表”向“价值修复”转型。

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,需警惕低价资产包背后的隐性风险;对于银行,则需平衡规模扩张与风控能力,避免重蹈“先扩张后甩卖”的覆辙。这场“冰与火”的博弈,终将推动中国不良资产市场走向成熟。
免责声明:本文、图片均转载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返回列表

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

投诉建议

投诉与建议

电话咨询

电话咨询

0512-36606275
17768080505

返回顶部

在线咨询

公司名称*
部门
姓名*
电话*
邮箱*
咨询事项

投诉与建议

姓名*
电话*
公司名称
部门
内容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