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消费 那些年,银行追过的潮流
那些年,银行追过的潮流
金融周观察
2025/10/17
220

银行曾经追过的每个潮流都有痕迹,可惜的是大部分正在变成遗迹。

比如,近期因多家银行关停而重获关注度的直销银行,因简化电子服务渠道而陆续被停服合并的信用卡App,都是诞生于“互联网生态”论调正盛的十多年前。

彼时,不少银行都相信可以通过“金融+互联网+生活”的方式自建生态,各类电子服务渠道也随之诞生。比如,一家银行的可以有WAP版手机银行APP、PAD版网上银行、WindowsPhone版手机银行客户端、个性风格版网上银行、信用卡APP、网上银行、小程序……如果旗下有直销银行的,还有直销银行App及直销银行网站!

伴随这些电子服务渠道出现在财报中的“热词”,是“数字化转型”、“互联网生态”、“金融科技”、甚至“区块链”……

而现在,这些“热词”都已经out了,我们开始拥抱AI,拥抱大模型。

十年后的今天,先不说有几家银行真正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“互联网生态”,就问谁家APP真的好用?大家心里都有数。

下一个十年,银行在互联网潮流没追上的“创新”,在AI时代能追到多少?

昔日生态梦,与正在消失的App

回望十多年前,哪里是当初银行互联网生态“梦”的起点?

或许是当初的那句:如果银行不改变,我们就改变银行。

改变是有,但不多。

恰逢零售逆周期的近两年,多家中小银行陆续关停直销银行、信用卡APP已非新鲜事。如今,大行也赫然加入了这一队列。

国庆节前,独立法人直销银行“邮惠万家银行”黯然退场,被母行邮储银行吸收合并。中国银行信用卡也在9月28日官宣了逐步关停信用卡App“缤纷生活”,“缤纷生活”App全部功能将逐步迁移至“中国银行”App。

紧接着,国庆节后,北京银行也公告停止直销银行APP、直销银行网站服务。

先来看,从诞生到落幕一直惨淡经营的“直销银行”:在互联网大潮背景下诞生,初衷定位是打造不设实体、主要通过互联网及移动端开展业务。看似是传统商业银行的“创新”之举,实际上与互联网银行并无太大区别,且多数又缺乏互联网“基因”,放在母行体系中看似“独立”,实则“鸡肋”。从用户体验看,更像是一个“功能不全”的银行App,且缺乏辨识度。

比如,邮储银行旗下的“邮惠万家”2022年成立到2024年都在亏损,三年亏超8亿;而招商银行此前已官宣要筹建的直销银行“招商拓扑”更是在2022年直接“流产”。目前,仅剩的“独苗”百信银行即便有百度这一“互联网”基因,经营情况也不容乐观,2024年净利润暴跌23.74%,净利润增速连续三年下滑,与同样具备“大厂”背景的互联网银行微众、网商相比,差距甚远。

相比之下,同样寄托着银行“互联网生态梦”的信用卡App虽也在经历与母行的“合并潮”,但至少扎实跑出了几个月活用户较高的App。比如,招行的“掌上生活”、中信的“动卡空间”、交行的“买单吧”、浦发的“浦大喜奔”、工行的“工银e生活”等,但距离大厂级别的“生态平台梦”,仍有较大距离。

同样是信用卡App,有银行月活数千万,有银行停服整合,其中又有多少未竟的“金融+生活+互联网”生态梦?

十多年的长跑已经证明,相比社交、购物等互联网高频应用场景,金融其实一直不算“高频”。用“高频”带动“低频”或许容易,但以“低频”倒推带动“高频”却很难。

这就是为何互联网的尽头可以是“放贷”,但金融服务的尽头却难是互联网生态。

据艾瑞《2025年H1中国手机银行App流量监测报告》,2023年至2025年间,中国手机银行App整体流量在6.5亿~7.0亿之间平稳波动,变化率在-1.2%至4.6%之间,表明手机银行App用户流量已然趋于饱和,市场进入存量阶段。

此外,手机银行App用户粘性也明显下滑,用户单机单日有效使用时间从4.93分钟跌至2.70分钟。

这些现象背后,是流量见顶,功能同质化严重,银行App操作体验不佳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单纯依靠功能叠加或补贴获客的模式边际收益在递减。

十多年的长跑也已证明,银行无论是要“创新”,还是要“拥抱”互联网,首先要拥抱“用户需求”。

只有用户觉得产品和服务“好用”、“有用”才是进步的创新,而非停留在财报热词等形式上的自我叙事中。

从拥抱互联网,到拥抱AI

一晃十多年,潮流已从互联网升级到AI。

可是,别说要求智能客服尽量不智障了,很多银行连App都还很不好用。

那些在互联网潮流没“创新”成功的,真心希望银行们能在AI潮流中一起补上。当然,从多方情况看,这还需要时间。

年初,作者已经在《银行AI应用场景激增,科技投入却减速?》中讨论过目前的行业现状。

成本固然是一方面,技术进步是否真正服务于用户需求,才是更重要的命题。

尤其是DeepSeek的AI大模型开源之后,银行是最积极也最早接入的行业之一,在客服之外,还把AI大模型的应用推进到了代码、研发、经营、风控、办公等多个核心环节。

这些应用具体为银行业务“降本增效”带来了什么效果,目前尚未有足够的数据及成果支撑,但有些“副作用”却已经开始显现。

比如,今年以来顺德农商行、惠州农商行、德庆农商行等多地的中小银行也跟随行业主流,陆续上线的“智能外呼系统”,也是AI技术应用于客服的典型场景之一。

然而,这样的应用对银行而言或许可以在营销推介、催收催缴上“降本增效”,但若尺度把握不好只会给用户造成巨大的困扰——智能机器人频繁打来的骚扰电话不胜其烦,真有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却难以接入人工客服。

归根结底,无论潮流如何切换,技术如何进步,银行的“创新”终须回归于用户需求。这种回归,不能只停留在自说自话,而是实事求是基于用户需求改善服务。

只可惜,那些曾经追过但追失败的潮流,似乎也没有给现在的创新“行为逻辑”带来太多改变。

免责声明:本文、图片均转载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
在线客服
您好,欢迎使用华道在线服务
在线时间:09:00~18:00
在线咨询
服务热线:0512-36606275 / 17768080505
电话咨询

0512-36606275
17768080505

邮箱

CDG-Marketing@chinadatagroup.com

投诉与建议
*姓名
*电话
公司名称
部门
*留言内容